银行理财收益年化-4.42% 你没看错 是负数

银行理财一直是低风险和稳健的代名词,直到资管新规出台后,不允许理财保本保息,大家才对银行理财的风险有了新的认识。如今“活久见”的事情又来了:你可能听说过负利率,但你听说过负收益的银行理财吗?


活久见的负收益


最近,招银理财的一款产品因为年化收益-4.42%刷爆了朋友圈。

实际上这并不是孤例,今年以来已有包括工商银行(工银理财)、招商银行(招银理财)、建信理财、中信理财等机构的20余只银行理财产品的最新份额净值低于1。

招银理财这款年化收益-4.42%产品净值已经跌破1,至0.9997。招银另一款固收类理财截至6月3日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-0.63%,净值跌至0.9996。

工商银行代销某理财至6月8日份额净值分别为0.9772、0.9594。

建设银行代销建信理财有超过10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。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总计有超过20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仍在1以下。


理财浮亏 债券功不可没



那么这些理财产品为什么会亏损呢?我们来看看招银理财“负收益”银行理财的投资对象,从《产品说明书》可以看到这份理财都投向了哪里:

可以看出,这只产品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了债券。实际上这一波银行理财的“危机”债券市场“功不可没”。一方面债券发行量较大,市场资金却不足。另一方面,债市牛市已接近2年,正迎来调整期。

相比这些重仓债券的银行理财,债券基金的收益更惨淡。Wind数据显示,截至6月7日,在数据可查的3240只债券基金中,近1个月回报为正向收益或0的债券基金仅有261只,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,可以说有约92%的债券基金近1月回报出现了亏损。

如何理性看待?


资管新规发布后,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,将估值方式从原摊余成本法切换到市价法。这是导致银行理财在短期内出现负值的重要原因。

以往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,债市震荡会平摊到每一天,净值波动不明显。而采用市价法估值,成立时间比较久的产品,债券的跌幅出现资本利得损失会被票息抵消掉;成立时间较短的产品,票息收益积累慢,投资经理缺少债券平仓的时间,负的资本利得快速释放,导致在一定时间段内收益是负的。

以上述-4.42%的产品为例,实际上当天的浮亏仅为-0.33%,最终大概率也不会真的让投资者“赔钱”,但收益下滑是难免的了。

因此,遇到银行理财收益为负值并不需要太惊慌,但需要逐步接受银行理财收益会波动这一事实,并深入了解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和其盈利逻辑。以往“闭着眼就买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而与债券基金、债券理财相比,直接投资实体项目更直观、透明,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。如嘉盛伟德酒店项目,投资者可以直接看到项目资金用于装修改造哪些酒店,未来盈利空间和还款来源在哪里,并且开放底层资产的部分文件可供查阅。此外,此类产品收益也不会产生波动,更适合“懒人理财”。